紅胸鶲 (紅喉鶲)



200912  台中都會公園


目科特徵:


目名:雀形目(Order Passeriformes


科名:鶲亞科(SubFamily Muscicapidae


種類:全世界157種,台灣14種。


分佈:除南、北美之外,分佈世界各地。在台灣有5種繁殖。


科特徵:嘴短、基部寬扁,先端尖細;腳短。通常單獨活動,由於嘴寬扁,善於補食飛行中之昆蟲。常棲坐於枝頭,伺機補食飛過之昆蟲,爾後再飛回原處。


科棲息地:主要棲於樹林、灌木叢、草叢地帶。


食物:以昆蟲為主食。


築巢:築巢於樹上或灌木叢樹中。




紅胸鶲


學名:Ficedula Parva


英名:Red-breasted Flycatcher


/□


體型:體長12cm


形態


雄鳥背面、臉部大致為灰褐色;尾羽黑色,外側基部白色。喉橙紅色,胸、脇灰色,腹以下白色。雌鳥大致似雄鳥,但羽色較淡,喉至胸黃白色,脇略帶黃褐色,腹以下白色。


生態:出現於低海拔之林緣地帶。


↓#01 單索版(1


↓#02 單索版(2)


↓#03 單索版(左瞧)


↓#04 單索版(右看)


↓#05 翹臀版(1


↓#06 翹臀版(2)


↓#07 翹臀版(3)


↓#08 翹臀版(4)


↓#09 翹臀版(5)


↓#10 綠葉版(1


↓#11 綠葉版(2)


↓#12 綠葉版(3)


↓#13 綠葉版(4)


↓#14 綠葉版(5)


後記:


拍完竹山的「山鶺鴒」和「藍尾鴝」之後,北返經過台中,就順便繞到位於大肚山上的「台中都會公園」,去會一會,同樣也是很熱門的「紅胸鶲」。


這是一隻母鳥;介紹「紅胸鶲」很特別的是,在『台灣野鳥圖鑑』與『中國鳥類野外手冊』中,都將牠命名為「紅喉鶲」;讓我一時弄不清,後來才知道,原來是又將牠給細分出來的因素!從牠的英文名稱大致可知一些(Red-breasted Flycatcher)。但不論稱牠「紅胸鶲」也好,「紅喉鶲」也好,牠帶給我們的就是美麗、可愛的鳥!


貼完「紅胸鶲」,2009年所拍的飛羽,也將告一段落了,接下來,就是迎接展新的2010年囉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chiel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6) 人氣()